编者按:我们尊敬一个人,热爱一个人,往往是因为他的品格高尚,因为他的做事一丝不苟,周总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细心,认真,把革命看做高于生命的事,把服务人民永远放在第一位,他从不因公徇私,他就是这样永远地活在我们的心中。伟人的成就听起来令人膜拜,然而伟人也是普通的人,他的生活点滴又会是怎样?《周恩来最后600天》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他的坚韧,他的痛苦,也让我们看到何以伟人成为伟人。
“书海逐梦”,旨在通过朗读与介绍,向师生们推荐向真、向善、向美的书籍,希望大家能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有所感悟。
?
《周恩来最后600天》一书,由顾保孜撰写,杜修贤摄影,不仅真实地记录在1972年至1976年间周恩来总理从患病、住院到逝世的最后时光,还收录了300多幅与周总理相关的历史照片,其中大量珍贵照片属首次面世。书中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周总理与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顽强斗争并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逐步推举邓小平同志重新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的过程。
邓小平主席与周总理很早就认识,一起在法国勤工俭学过,在他的描述中,周总理一日的工作时间常常超过12个小时,甚至于多于15个小时。连续不断没有休息的工作对于周恩来总理来讲,总是家常便饭的事情,有时他工作之后在参加会议之前在卫生间剃胡须而睡着,有时他不得不用热毛巾敷脸以保持清醒,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1972年5月12日在周总理的例行常规检查尿检中发现四个红血球,这让总理的保健医生不由心中一惊,而三天之后再一次的尿检化验单却还是昭示了最坏情况的出现:癌症。在得知周总理病情的医务人员沉浸于悲伤的气氛中时,周总理却没有时间去关心自己的身体。他这时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批判极左思潮这一事件中,他积极请求毛主席的指示,组织主持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竭尽全力的想要在各个领域里努力地消除文化大革命的恶果。
有人说,周恩来总理命运中有着完美的理想主义色彩,或许这便是他对自己求全责备,做事追求革各方面落实的原因吧。
在周总理的最后600天,已经年过七旬的他仍旧在日理万机,即便是知道自己身体的问题还是让医生先去解决其他文革中受到迫害的高干的健康问题。他仍旧将工作视为重于生命的存在,即便手术之后需要做的正常的化疗也是抽着时间做的,就是在医院时,也曾接待外宾60多次,在病重之时还在担心着总理工作的交接问题,担心着邓小平的政治处境。
曾经总理面对革命工作时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说他要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说“我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把我有生的余力和余热,更好地为人民多服一点务”。他离去时身体只有60斤,他离去时十里长街站满挥泪的人群,在人民的心中,他说的,他都已经做到,而且做得那样好。
?
(第17期是莫德林教授对《周恩来最后600天》部分内容的朗读,具体音频内容请扫下图二维码至立博真正的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收听,让我们在朗读声中感受周总理为新中国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
?